國家統(tǒng)計局數據顯示,全國在園幼兒人數連續(xù)三年下降,2023年較上一年減少534.5萬人。據媒體報道,在山東濟寧,有招不到生的幼兒園開始轉型養(yǎng)老服務,不少幼教老師也轉行加入。
社會人口結構的變化,正在快速顯現。以2023年為例,全國出生人口902萬,連續(xù)七年下降;而60歲及以上人口達2.97億,占全國人口比重升至21.1%。據測算,2035年左右,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更是將突破4億,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%?!耙焕?、一小”群體規(guī)模的“一升、一降”,自然對應著相關社會需求的重大變化。
在此背景下,一些面臨招生難的民辦幼兒園開始轉型做養(yǎng)老服務,其實是市場作出的自我調適,是對變化的積極擁抱。
其實,受出生率下降的影響,幼兒園行業(yè)的變化早就開啟。數據顯示,過去兩年來我國幼兒園數量減少了2.04萬所,僅2023年就減少1.48萬所。而尚存的幼兒園中,相當一部分同樣面臨轉型的挑戰(zhàn)。從目前各方反饋的信息來看,這種轉型大致分為“向下”和“向上”兩個方面。
前者,指的是開設托班,招收2至3歲的幼兒,甚至有的開設了針對小月齡寶寶的“乳兒班”,將托育服務下沉至0歲。這方面已有不少的政策鼓勵。
如北京就明確,將支持有意愿且符合條件的幼兒園參加托育試點,向下延伸開辦2-3歲托班,利用學前學位的轉化來提供豐富的托位供給。這一方面給幼兒園轉型開辟了方向,另一方面也滿足了社會對托育服務的需求。
后者,則主要是指幼兒園向養(yǎng)老服務轉型。如此前也有媒體報道,近期不少幼兒園或托育機構轉型成為老年大學或老年教育活動中心。相對來說,這種轉型方向之于幼兒園,跨度更大,目前也缺乏明確的政策激勵。
但這種自發(fā)探索,又合乎市場理性。其一,老齡化的趨勢不會逆轉,老年服務市場或者說銀發(fā)經濟,被普遍視為是市場的“新藍?!?;其二,幼兒園具備現成的場地優(yōu)勢、人員優(yōu)勢,向此方向轉型可充分利用既有的資源基礎。
從宏觀層面看,這種自發(fā)轉型,既能幫助一些幼兒園解決自身的困難,也能彌補現有養(yǎng)老服務市場的不足。像一些幼兒園不僅可以為老年人解決一日三餐,還利用師資力量舉辦了豐富多樣的老年興趣班,為養(yǎng)老服務市場提供了增量資源,確實也呼應了現實的需求。
相對一些幼兒園開辟托幼服務,部分幼兒園向“托老”轉型,目前還沒有針對性的規(guī)范和引導措施,甚至可以說是在政策的預料之外。這一狀況,生動地詮釋了市場的智慧和創(chuàng)造性。但同時也提醒社會,可在尊重市場自發(fā)探索的基礎上,加以適當的引導和鼓勵。
像從幼兒服務轉向到老年服務,這背后就必然涉及相關服務人員專業(yè)知識和素養(yǎng)的切換,公共機構可考慮提供免費的養(yǎng)老服務培訓服務,幫助有意愿和需求的幼兒園降低轉型成本。同時,在完善基礎設施、強化安全保障等方面也可給予指導和支持,并在管理規(guī)則上向社會及時釋放準確的預期,減少轉型機構對政策風險的顧慮。
總之,迫于供需關系變化的影響,幼兒園服務無論是選擇“向下”延伸,還是“向上”轉型,抑或是選擇其他的“新賽道”,都是因勢而變、因時而變的產物,是市場主體自尋出路的積極探索,社會應該充分尊重這種市場機制的自我調節(jié)和市場主體積極“自救”的努力,并為其盡可能創(chuàng)造更好的外部環(huán)境。
畢竟,這于社會存量資源的合理利用,于社會就業(yè)創(chuàng)業(yè)活力,于養(yǎng)老服務的完善等,都是好事一樁。(@湖南養(yǎng)老課代表)